文以载道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文为“载道”之器。唐韩愈已认为“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道也”(《题哀辞后》)。北宋周敦颐则明确提出这一思想:“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其“道”指心性义理之学,其“文”指载道的简单工具,认为两者是可以截然分开的不同事物。但他并不主张完全废除文饰,只是反对不载道的“徒饰”。南宋朱熹进一步认为“文所以载道,犹车所以载物”,“为文者必善其词说”,“不载物之车,不载道之文,虽美其饰,亦何为乎?”(《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九),表明宋代儒家哲学否定文学艺术的独立地位,并把文艺沦为儒家思想和它的道德观念的附庸,对于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多样化起了阻碍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