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 梵 Dvāda ā gapratītyasamutpāda 亦译“十二缘起”。佛教用语。佛教三世因果的基本理论。包括:(1)无明,即不懂得佛教“缘生法”之理,而生起的愚昧无知;(2)行,谓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不善等行为;(3)识,即托胎之时的心识;(4)名色:即胎儿由身心混沌状态发育至有认识器官时的精神和物质状态;(5)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生长完备等;(6)触,谓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7)受,即感受客观境物所起的苦、乐等;(8)爱,为贪等欲望;(9)取,即追求、取著色、声、香、味、触等;(10)有,由贪等欲望引起有善不善等行为;(11)生,即来世之再生;(12)老死,指衰老和死亡。认为这是人生死轮回的因果链条的十二个环节,并通过顺观十二支生得出苦谛;逆观十二支生得出集谛;顺观十二支灭得出灭谛;逆观十二支灭得出道谛。佛教将十二因缘与四谛理论联系在一起,用以说明人生苦难的原因及从轮回中解脱的途径。有的佛教典籍主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所悟即十二因缘。小乘佛教一般把无明、行两支当作“过去二因”;识至受五支当作“现在五果”;受、取、有三支当作“现在三因”,把生、老死当作“未来二果”。从而组成所谓“三世二重因果”,由此说明生死轮回之因果关系。大乘瑜伽行派则把无明至取十支当作因,把生与老死当作果,从而组成所谓“二世一重因果”,以此说明生死轮回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