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道德 medical morale 简称“医德”,系指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应该具备的品德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医德是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院管理,发展医学科学,保护人民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它影响医疗卫生单位的信誉,还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医学道德发展史上,中外医学界把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中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作为学习的楷模。希波克拉底认为,只有有德行的医师才是好的医师,医师应该是个受尊敬的人。他作为在世界医学史上有卓越贡献之人,给当时及后代医生以高尚的医德情操的鼓励。希波克拉底在《誓言》、《医律》等著作中,阐明他的医德思想。尤以《誓言》一篇更为具体、集中和突出。孙思邈十分重视医德修养。他认为人的生命比黄金还要贵重,因此作为一个医生除了必须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当有不求名利,不辞劳苦为病人服务的精神。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是一篇医德专论,集中反映了他的医德思想。该文从医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到具体的治学,从对待患者的态度,直到如何处理同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均有精辟论述。这些论述,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古代医学仅限于以个体为对象的一些服务内容,当今医学已扩大到为全社会服务,医学道德有了更为广泛而深远的意义。自1948年世界医学会在日内瓦召开会议发表《日内瓦宣言》以来,国际医学界已制订了一系列医学道德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