匮乏 privation 西方哲学史用语。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最早提出。他为了解释运动变化,提出三个基本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匮乏,即变化就在于事物获得它以前不具有(匮乏)的形式,或者它应该具有但还不曾获得的性质,即应有性质的缺乏,如瞎子缺少视力。奥古斯丁运用这个术语阐明恶的本质。认为人世间的恶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来源于被造物的意志。恶不能被称为事物,因为事物蕴涵着肯定的实在,意味着它是上帝创造的。凡是有正常秩序的事物都出于上帝,人的意志本身应是善的,但它缺乏(匮乏)正常的秩序,于是就产生恶。为了解释上帝是全善的而人世间却存在罪恶这个矛盾,经院哲学家经常采用奥古斯丁这个说法。托马斯·阿奎那也沿用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匮乏与原罪的恶同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