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 aesthetics 亦称“审美活动”。人发现、选择、感受、体验、判断、评价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和心理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一般用“观照”(contemplation)一词论审美。亚里士多德认为审美是对客观现实美的观照,是快感、愉悦与求知的统一。文艺复兴后还用“欣赏”一词来揭示审美的特征。意大利达·芬奇认为对美的欣赏始于感觉,但须通过智力活动。到17和18世纪,欧洲开始运用“审美”一词。英国哈奇生认为只有天生的先于习俗、教育的“内在感官”即心灵才是“审美的感官”,才能获得深刻的美感。康德认为审美是一种情感判断,只涉及形式,不触及利害计较、欲念满足。J.席勒认为审美是表现过剩精力的游戏。黑格尔认为审美是人能动地改变外在事物,并从对象中“复现自己”、“观照自己”的思维活动。19世纪后,人们更注重对审美的心理学探讨,意大利克罗齐认为它是“形象的直觉”;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它可以使人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内在情欲投射到对象上去,用以宣泄被压抑的原始性的本能、欲望。中国古代无“审美”一词,但从先秦时代起就有关于审美的论述,如孔丘的“乐水乐山”说,《乐记》的“心物感应”说,刘勰的“情以物迁”说等等,都从不同方面探讨了审美的特征。审美以客观存在的美作为对象和源泉,以一定的审美观点、能力和审美态度为主观条件。在审美过程中,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相互作用,通过视、听感官感知对象的感性形象、形式,形成信息,经大脑皮层的组合、加工、转换、再生成后,形成审美感受和理解。它服从认识活动中的从生动直观到理性思维的普遍规律,但又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伴随着具体的感性形象,丰富的联想、想像、情感活动和审美意象的创造活动,客观隐伏着内在的社会的目的性与功利性,蕴含着特定的意蕴和愿望。它是直觉与理智、认识与创造、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其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及人的思维能力。在人类初期,人的生产活动先于审美,对象的使用价值早于审美价值,当人的实践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审美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心理活动,并不断通过心理建构、积淀而完善。它是人从精神上把握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之一,是人类认识美、创造美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这种实践活动的内化;它确立和深化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丰富和发展了人的本质力量,培育了人的审美意识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