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格声调 中国美学史用语。“体格”指诗歌的意境、风格和艺术特征,“声调”指诗歌的音律节奏。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诗辨》)。其中已含有这一思想。明李梦阳将体格声调作为其复古诗论的中心,提出:“高古者格,宛亮者调,沉著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而发于辞”(《驳何氏论文书》),强调从篇章的结构、修辞、音调等方面刻意摹拟古人。明胡应麟在《诗薮》中对体格声调作了进一步阐发。他所论的“体”,指“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即诗歌的不同体制;所论的格,指“高卑、远近、浓淡、浅深、巨细、精粗、妙拙、强弱”,即诗歌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独特气象;所论的调,指“飘逸、浑雄、沈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即诗歌各种类型的风格。认为体格声调包含“章法、句法、字法、才情、格律、音响、节奏”(《诗薮·外编》卷一)等方面,其重点在于音律,强调“律诗全在音节,格调风神尽具音节中”(《诗薮·内编》卷五)。为调和格调与神韵,又提出“兴象风神”,把格调比作水和镜,把神韵比作水中月和镜中花,“必水澄镜朗,然后花月宛然”(同上)。胡应麟论体格声调,较李梦阳等人切实具体,具有较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