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一无听 西周末史伯用语。指声音单一而不会有动听的音乐。西周末年,太史史伯在论述周朝将衰时,提出“和”的概念,认为由杂多的东西组成的事物为“和”,单一的东西组成的事物为“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和”的概念用于对“声”、“色”的观赏上,即表现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国语·郑语》),单一的声音不会产生优美的乐音,单一的颜色不会形成美丽的文采。只有“和”宫、商、角、徵、羽“五声”,青、黄、赤、白、黑“五色”,才能组成声与色的形式美。“和实生物”与“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的观点,是我国古代对美与艺术所作出的最早的规律性的认识。春秋末期晏婴对乐音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等对立因素相反相成的论述,子产对“五味”、“五色”、“五声”的阐释,《考工记》所记:“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易传》:“物相杂故曰文”(《系辞》下),均与此命题有渊源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