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1855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1792年入卡罗林学院学习数学。1795年到格廷根大学学习语言学。1798年转到海尔姆斯塔特大学学习数学。179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807年被聘为格廷根大学数学、天文学教授和新建的天文台台长,直至逝世。在数学方面,对纯粹数学、非欧几何、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论、椭圆函数论、球面三角学和内插法计算等都作出了贡献。其成果在20世纪的天文学、大地测量学和电磁学中得到重要的实际应用。在天文学方面,1801年创立三次观测决定小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1808年创立太阳等高法求钟面时与视正午的改正数,用太阳近子午线高度求纬度的方法,还创立同时测定钟差和纬度的多星等高法。1818年,建立了高斯形式的任意常数变易法和长期差理论,用以计算行星轨道要素的长期变化。1820年把注意力转到大地测量,形成“内蕴曲面论”,这一理论启发他的学生黎曼发展了高维空间的一般的内蕴几何,而“黎曼几何”又成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数学基础。此外,在星历表计算、天体力学、引力理论、光学、电磁学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1830—1840年与德国物理学家韦伯(Wilhelm Eduard Weber, 1804—1891)一起建立了电磁学中的高斯单位制。主要著作编为《高斯全集》(11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