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亚学派 Eleatic school 古希腊哲学学派。形成于前6—前5世纪意大利半岛南部古希腊殖民城邦埃利亚(在今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标志着早期希腊哲学已由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之以研究自然哲学为主,转向以存在或本质为哲学研究的中心问题的变化。该学派前后100年左右经历了三代。第一代色诺芬尼为这个学派作了理论准备,以“神”的形式表述了不动的、无生灭的“一”,但还并不否认变和多。第二代巴门尼德是这个学派的奠基人,以哲学范畴“存在”代替了色诺芬尼的“神”,认为“存在”是不动的“一”,把“多”和“运动”从真理世界中排除出去。以存在和非存在、思想和感觉、真理和意见三对范畴为中心,用逻辑论证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存在的学说,确立了埃利亚学派的体系,并在他周围聚集了一批信徒,从而正式形成学派。但是由于其学说受到当时持常识观察问题的普通人以及其他学派的反驳,以芝诺和麦里梭为代表的第三代,用纯粹的逻辑论证进一步论证了存在论的基本思想。芝诺运用四个悖论(两分法、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飞矢不动、运动场)揭示,在“多”和“动”的概念中包含了有限和无限、间断性和非间断性等矛盾,以此表明,要是承认“多”和“运动”,那么所碰到的困难要比承认“一”和“静止”大得多。这些论证促进了后世逻辑学说和辩证法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