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的象征主义 英 sympathetic symbolism;法 symbolisme sympathique 法国巴希关于审美移情现象的理论。在《康德美学批判》一书中提出。他深受德国费希尔父子的影响,认为审美情感所具有的各种特点几乎都可归结到同情。而审美的同情在本质上是一种象征作用。当人们对对象发生同情时,就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感灌注入对象,把它人格化,与对象融为一体,使对象的形象成为人的主观思想感情的象征。同情的象征作用以联想为前提,它所产生的愉悦是审美经验的最本质的特征。巴希所说的“同情的象征主义”与费希尔的“移情作用”和谷鲁司的“内模仿”意思相近,是移情说在法国的变种,对于移情说的传播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