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 1900—1980 史学家、哲学史家。曾署名“晨光”、“何民魂”,又化名“柳岗”。湖南武冈(今属邵阳)人。1921年进湖南工业专门学校,后受夏明翰、李达影响,开始接受唯物史观。1928年秋去北平,受聘编辑《村治月刊》,兼在民国大学任教。1930年1月与郑侃等创办《新东方》月刊,成立“东方问题研究会”。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和历史。1933年起在中国学院、朝阳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经济史”等课程。参加“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著《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书中首倡“西周封建说”,颇具影响。1935年冬至1937年,受中国共产党的委派,到南京与国民党当局进行合作抗日的谈判。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出版《中国政治思想史》,该书仿照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编著体裁,按中国社会的不同阶段、不同发展时期,划分政治思想和哲学的各个流派,并把各思想家的思想作为其体系去论究。抗日战争时期领导“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与翦伯赞等办《中苏文化》月刊。1939年秋到重庆任复旦大学教授,同时为党做统战工作。1941年到苏北,任教于中共华中局高级党校,同年出版了《简明中国通史》(上册),著者在初版序言里说:这书“与从来的中国通史著作不同”,“主要是把中国历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在把握;并注重历史的具体性,力避原理、原则式的叙述和抽象的论断;还要尽可能照顾到中国各民族的历史及其相互作用”。后来,在该书下册的跋语里,作者强调其基本精神是“在把人民历史的面貌复现出来”。1942年至延安,任刘少奇的政治秘书,同年出版了《中国社会史诸问题》,该书收入了《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问题》、《中国社会史上的奴隶制问题》、《创造民族的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四篇论文,是对20—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的较系统的总结。作者认为,这部书“反映了中国新史学在历史科学战线上的斗争过程和若干情况,也反映了有关各派对中国史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其一定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的有关资料”。(《新版序》)1945年随大军赴东北,先后参与了冀热辽救济分会,辽东省委、东北人民政府的领导工作,又任大连大学、东北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54年至北京,兼任中央高级党校教授。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治史五十年,涉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史、民族史而至通史。主要史学论著已编为《吕振羽史论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