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荧 1915—1969 美学家。安徽天长人。早年就学于北京大学, 毕业后曾任教于贵州大学、 台湾师范学院。建国后, 历任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 教授, 人民文学出版社特约翻译, 《人民日报》文艺部顾问。在美学思想上,是主观论的代表。认为“美是人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美是什么》)。美不是物的属性, 而是审美观,是第一性的反映, 是由客观所决定的主观, 其客观性和主观性是统一的。在自然美问题上,提出“自然美本身有它一定的社会内容,自然美也就是一种社会美”(同上)。强调美与人的整体和发展变化的联系,认为伦美“就必须考虑到人与事物的实际上的联系,就必须考虑到人的生活”(《关于“美”与“好”》)。又认为美的概念,美的观念,“是在人的现实生活中变动的,发展的,转化的”(《再论美学问题》)。涉及美的流动变化的辩证法问题。在美感问题上,认为就欣赏美的事物而言,“它是人的感觉和判断”;就人的生命过程而言,“它是人的认识”,“即人以一定的概念映证于外物,映证于生活”。从真、善、美的同一性出发,论证美、美的观念、美的概念、审美能力、审美感的一致性,但缺乏对于审美感受的特殊研究并由此否定审美客体特征。提出艺术的意义,非美非古,而是真实。认为创作过程“是思维与情感的运动过程”, “是有机的、 复合的、 意识的, 包含着斗争的”(《艺术散记》)过程。强调文学创作的现实主义审美原则,提出“现实的主题就是‘永恒’的主题”(《“永恒的主题”》)的命题。反对只强调真实而堕入自然主义的旧公式,也反对强调主观战斗精神而落入抽象空洞的政治倾向。主要著作《美学书怀》、《吕荧文艺与美学论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