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亦称“智能模拟”、“智能控制论”。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1950年,英国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首次提出“机器能够思维”的观点,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智能模拟的具体途径。它在5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1956年,它在美国达多马斯大学召开的有关人工智能的夏季讨论会上被正式确定为一门学科。其应用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1)通过神经生理学、仿生学研究模拟人的感官与脑的结构和功能;(2)通过实验心理学研究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如定理证明、模式识别、机器博弈、通用解题、自然语言理解等;(3)从工程技术观点出发对人类智能作更广义的模拟,如已有各类智能机器人和针对各种具体任务的专门系统和机器的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的认识论意义,在于它使人的思维这种精神活动能用机器的物质过程再现出来,有助于揭示思维过程本身,认识精神活动的机制,使我们能研究没有感觉的机器同有感觉的动物以及具有最高思维能力的人之间的联系,说明世界的统一性。人工智能的哲学讨论中,涉及的重要问题有:(1)人工智能的界限问题。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根本界限是机器不能思维;另一种观点不主张给人工智能划定界限,认为人的智力物化为机器的能力是无限的。(2)计算机和机器人能否成为认识主体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计算机和机器人能够进行相对独立的认识活动,已经成为认识主体;另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在机器中的再现,智能机器始终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