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 expressionism 现代西方文艺流派之一。兴起于20世纪初,极盛于20—30年代德、奥、法和北欧各国。最初形成于绘画领域,后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表现主义在哲学上受到康德、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其核心是宣扬艺术即自我表现,主张艺术表现自我的心灵真实和深层潜意识,展示现象世界背后的本质和永恒真理,推动自我感情的昂扬和追求精神人格的价值。表现主义绘画视梵高(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和蒙克(Edvard Munch, 1863—1944)为先驱,是对印象主义的反拨。它强调艺术是人类的内在需要(情感、直觉、梦幻等)的外在表现,其作品多为艺术家主观激情的爆发,以形、色、线三要素根据情感需要作抽象的主观组合来传达内心幻象。画面色彩奇艳,线条粗放,形体扭曲、夸张、变形,具有强烈刺激性。康定斯基从表现主义走向完全摆脱客观物象的抽象表现主义,直接表现内在需要和精神的和谐。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勋伯格(Arnold Schönberg, 1874—1951),表现内心世界为其音乐主调,追求无调性的自由,运用设有和声的对位,创立了“十二音体系”的现代派音乐,直接表现现代人内心的迷惘和变态。文学上的表现主义集中在戏剧、诗和小说上,大量采用内心独白、梦境、假面、鬼魂和潜台词来表现人物的感情,象征作家的意念,往往情节离奇突兀,语言类似梦呓,形象扭曲变态,强烈地表现出现代人异化的悲剧命运和破碎恐惧的心灵。瑞士作家斯特林堡(Johan August Strindberg, 1849—1912)首开表现主义戏剧之先,《鬼魂奏鸣曲》表现了梦魇一般的内心无逻辑的活动。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是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他认为灵感来自天才者的内心,决不会把人引向单纯的模仿。表现主义抬高自我, 贬低客观世界, 否定模仿, 强调表现,在人的内心世界中寻求真实,对现代西方美学和文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