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派运动 Bhakti movement 印度教改革运动。12世纪产生于南印度,后在北印度广泛发展。先驱者为吠檀多差别不二论派的创始人罗摩奴阇,后继者为罗摩难陀(Rāmānanda, 1360—1450)、伽比尔等。该派深受印度境内的伊斯兰教影响,代表下层人民利益,反对偶像崇拜和祭祀万能。认为膜拜石像是愚蠢的行为,祭祀礼仪是虚假的虔诚;提出诵经是假,杀牲是真,所谓朝圣、斋戒和沐浴,只不过是表面的圣洁,并不能涤除灵魂的罪恶。主张教派之间团结合作,反对种姓隔离。认为出身不能决定人的贵贱,贵贱在于人的品德和发自内心对神的虔诚,无论种姓高低和出身贵贱在神面前人人平等,只要虔诚信仰梵及其化身,都可获得解脱。故被视为印度教的异端。该派持续三四百年,至16世纪仍有“虔诚诗”流行。其中的一些思想家、改革家和诗人,为宣传改革的宗旨,曾写出为数众多的诗歌和祈祷文式的故事集,并利用各种方言和民间俗语,翻译了大量梵文古典著作,在下层群众中广为流传,对印度中世纪的文化有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