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互藏 清刘熙载用语。指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一种方法。《艺概·文概》:“《春秋》:‘文见于此,起义在彼。’左氏窥此秘,故其文虚实互藏,两在不测”。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老子已提出“有无相生”(《老子·二章》)。《庄子·庚桑楚》也认为:“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引申于文艺理论。中国古代美学家,有的重“明虚生实”:“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淮南子·原道训》);有的重“虚从实生”、“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笪重光《画筌》);有的求“虚实相平”:“以景为实,以意为虚”(黄宗羲《景州诗集序》)。刘熙载以“虚实互藏”的命题,进一步阐述了虚实相生的思想。认为文艺作品中虚中藏实,实中藏虚,“结实处何尝不空灵,空灵处何尝不结实”。两者相互交融,不露痕迹,不可分测。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