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虚实
类别 哲学
释义 虚实    

中国美学史范畴。指艺术作品所表现的直观的实境与所暗示、象征的非直观的内容。“虚实”一词,源出于《战国策·西周》:“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先秦时期,老庄学派在论述有与无的关系时,已反映出虚与实的思想,《老子》提出“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朴素地意识到“有无相生”的辩证关系,并由此提出“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儒家也认为宇宙是虚实的结合。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同时要从实到虚,发展到神妙的意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西晋陆机提出文学创作就是将虚无、寂寞的心意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隋僧智果明确提出书法艺术中“虚”的概念,要求字体结构虚实相间,相映成趣,笔画疏密有致,具有审美力量。唐皎然《诗式》提出:“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司空图概括意境的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强调虚空的作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他们认为诗歌创作要由实出虚,通过具体有形的实象表现虚无的意象,这样才能产生意境深远的作品,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范晞文从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揭示了虚实论的审美特征,强调“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对床夜语》卷二),通过描写景物表现思想感情。明清时期,虚实理论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艺术样式之中,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范畴。在绘画方面,唐志契提到画幅大小与虚实运用的关系:“小幅宜用虚,愈虚愈妙。大幅则须实中带虚,若亦如小幅之用虚,则神气索然矣”(《绘事微言》)。董其昌从用笔方面强调虚实互用,疏密相间:“须明虚实,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画禅室随笔》卷二)清石涛、丁皋等人,强调艺术中的虚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丁皋说:“凡天下之事事物物,总不外乎阴阳。……惟其有阴有阳,故笔有虚有实。惟其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故笔有实中之虚,虚中之实”(《写真秘诀》)。在小说创作中,虚实论首先用于探讨历史演义小说中史实与虚构的关系,以及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明李日华《广谐史序》说:“虚者实之, 实者虚之。 实者虚之故不系, 虚者实之故不脱。 不脱关系, 生机灵趣泼泼然。”明清的戏剧理论也很重视虚实。明王骥德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以实而用实也易,以虚而用实也难”(《曲律·杂论上》),认为艺术创作要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想像和虚构。清李渔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提出要“审虚实”:“传奇所用之事,或古或今,有虚有实”,“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闲情偶寄》卷一)。在诗文方面,明谢榛认为诗句中的情景,写景为实,抒情为虚,强调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清刘熙载以虚实理论分析艺术的审美趣味,认为“《春秋》:‘文见于此,起义在彼。’左氏窥此秘,故其文虚实互藏,两在不测”(《艺概》)。强调艺术虚构的重要:“赋以象物,按实肖象易,凭虚构象难。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同上)。中国古代美学中虚与实的理论与意境、情景、形神、疏密、显隐等范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美学体系。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8 20: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