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德意志意识形态》 Die Deutsche Ideologie. Kritik der neuesten deutschen Philosophie in ihren Reprä-sentanten, Feuerbach, B. Bauer, und Stirner und des deutschen Sozialismus in seinen verschiedenen Propheten 全名《德意志意识形态(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写于1845—1846年。1932年在苏联第一次以德文发表,次年又以俄文出版。编入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0年代发现的该书的几页残稿,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当时流行的德国哲学和以这种哲学为基础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指出所有这些观点都没有超出以黑格尔抽象哲学为代表的德意志思想体系,即所谓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而且实质上都是以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运动的历史唯心主义为依据的。全书共2卷。原稿除个别地方外,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苏联出版时根据原稿的内容由编者加的。第1卷共3章,分别批判了费尔巴哈、B .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其中对费尔巴哈批判的一章没有完成,但却尤为重要。这一章进一步发挥了实践的原理,指出了局限于单纯的感觉和直观的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自觉地把能动的创造原则和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基础结合起来,并且特别集中地阐发了唯物史观的主要原理。第2卷共5章(现只有第1、第4、第5章,缺第2和第3章)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哲学观点加以清算。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根本缺陷在于,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从“纯粹的思想”中产生的,把共产主义学说同现实的社会运动分裂开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本立足点,因而也是全书的重心。该书论证了研究现实的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科学历史观的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生产力制约着交往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来与生产力相适应的交往形式就变成了它的桎梏,从而必然要为新的交往形式所代替。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因此,这种历史观的要点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由此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的产生的过程。该书提出:共产主义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在于“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人类解放和社会的联合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共产主义将消灭分工所造成的限制,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并首次提出共产主义是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的思想。这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先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天才思想,并且第一次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1924年上海珠林书店出版了巴克翻译的中文本,名为《德意志观念论体系》。1938年,又出版了郭沫若译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中文本,附有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论纲的原稿。196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央编译局的全译本。1986年,根据苏联学者巴格图列亚对原书手稿的研究,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该书第1章的新译本,新译本在1988年出版的《马列著作选读(哲学)》中被选用。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