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原理》 Das Prinzip der Hoffnung 德国E.布洛赫著。写于40年代。3卷。1954、1955年分别出版第1、2卷。1959年出版第3卷。全书系统阐述乌托邦哲学的核心——希望的原理。认为人是一个处在向他前面的那个自我走去的路上的存在,人的本性是同希望的需要不可分割的,人本身包含有许多可能性,哪一种可能性被实现,这不取决于客观规律,而取决于人的意志和人克服生活设置在人类道路上的障碍的能力。因此要获得成功,就须对未来采取积极的态度,即一种希望的态度。希望既是一种表达感情的状态,又体现了一种特殊的认识,它把一个能够成为存在的世界显示给我们。该书由此引申出乌托邦理论。认为对于一个未完成的、永远处在过程中的世界的本体论来说,乌托邦是根本的。乌托邦存在于人的体验的“最近的近处”,它以预期的方式存在于当下世界之中。人类文明史由无数乌托邦所构成。该书改变了作者原来主张的用乌托邦主义去补充马克思主义的看法,认为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未来的,马克思引入了以经济学及生产和交换的内在革命为基础的历史辩证法,从而在乌托邦和革命之间建立了某种张力。但又认为马克思的具体乌托邦的理论被其追随者失落,他们满足于庸俗的经济决定论,从而把未来和过去一样看做已被决定了的东西。指出希望的贫乏也伴随着创造性和想像力的贫乏。期望其乌托邦哲学能够重新唤起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便自觉地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