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中心转移论 theory of transference of scien-tific centre 描述科学发展状态的一种理论。认为世界科学中心随时间的延续而在空间上发生转移。1954年,英国科学学家J.D.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科学活动的主流”即科学活动中心的概念,指出科学在其时间进程中,科学中心的形成和推移是与世界范围内商业和工业活动中心的形成密切相关的。1962年,日本科学家汤浅光朝在《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一文中系统地论述了科学中心转移的理论。他定义:凡是某个国家科学成果超过同期内全世界科学成果的25%,即处于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按照这个标准,世界科学活动中心按照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30—1920)→美国(1920— )的序列转移,科学活动中心在各国停留的时间(即该国科学兴盛期)约80年左右。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并不意味着原来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科学规模的绝对下降,而只是表明另一个国家的科学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展更为迅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一般认为,在现代,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科学中心,至少应具备如下条件:有一支杰出的科学家队伍;具有高水平的实验技术装备;有高效率运行的图书情报系统;具备最佳程度的科学劳动结构和管理系统;有程度较高的全民族科学教育水平。科学中心转移论反映了世界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科学发展不但有时间的序列性,而且也有空间分布的广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