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说 唐司空图关于诗歌创作和欣赏的理论。主张诗歌应有韵味,给人以充分的想像和回味。《与李生论诗书》:“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前人已用“韵”或“味”说明文学艺术的美感作用。司空图继承前人理论成果,将这两个概念相结合,创“韵味”说,成为影响很大的诗歌审美理论。其精髓在于追求诗歌的朦胧、含蓄、蕴藉之美。主张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应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同上)和“象外之象”(《与极浦书》)。强调诗歌意境应为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鼓励读者的审美再创造,以增添艺术作品的生机与活力。与传统的从诗歌的社会功能角度论诗不同,“韵味”说是从诗歌本身的审美特点论诗,探讨了艺术的审美功能,接触到文艺创作的形象思维诸问题,对以后“意境”说、“境界”说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宋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清王士祯的“神韵”说、叶燮的“境界”说,都深受其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