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顾炎武
类别 哲学
释义 顾炎武     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傭,学者称亭林先生。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清兵入关后,曾参加昆山、嘉定等处抗清起义,失败后十谒明陵,游遍华北,搜集所至之处地理风俗,并联络同道,以图复明。晚年卜居华阴。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故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重考据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哲学上赞同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观点。肯定“气”是物质性的实体,天地万物的存亡皆由气聚散而成,“精气为物,自无而之有也,游魂为变,自有而之无也”。宇宙间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变化也同样都是气的聚散。提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的唯物主义命题。指出抽象的“道”不可脱离具体有形的事物“器”而存在,“非器则道无所寓”(《日知录·形而上者谓之道》)。认为要得“道”,需求之于器,“是虽孔子之天纵,未尝不求之象数也,故其自言也:‘下学而上达’”(同上)。强调为学应先求而后得,先学而后知。其“下学”指考察实际的具体事物,其“上达”指贯通具体事物的道理和原则。力倡“经世致用”,主张“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结合。要求学问应成为“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与黄宗羲书》)。指责当时空谈良知心性的恶劣学风。认为宋明理学已堕为禅学,“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与施愚山书》)。否定鬼神的善恶报应说,指出“善与不善一气之相感,如水之流,湿;火之就,燥,不期而然”(《日知录·惠迪吉从逆凶》)。肯定市民经济利益,倡言自私为人之常情,“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日知录·言私其豵》),但强调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道德准则。其“文”指自身以至天下国家大事,其“耻”指操守气节,强调民族气节。把对道德规范的践行与博学多闻放在同等地位,认为“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与人书三》)。还认为人性可变是由于人情可变,指出“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日知录·宋世风俗》)。反对“模仿”、“求古”的治学方法,主张考证研究应“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日知录·序》)。在书本考证的同时,又注重于实际的考察,创立一套综合归纳、演绎于一体的比较科学的考证方法。在文学上,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认为文人应怀“救民于水火之心”,以“明道救人”(《与人书三》)为己任。在诗歌内容与形式关系上,主张“诗主性情,不贵奇巧”,诗以“尽意”为上,“文能发意,则韵虽疏不害”(《日知录》卷二十一)。在创作上,贵创新,反对模仿、雷同,认为模仿往往“遗其神理而得其皮毛”(《日知录》卷十九)。提出“诗体代降”的命题,认为诗体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于古诗既不可不似、又不可似,“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似则失其所以为我”(《日知录》卷二十一)。在政治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日知录·守令》)的思想,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10 5: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