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世派 梵 Lokāyata 亦称“斫婆迦派”或“遮缚迦派”。古代印度哲学学派。音译“路迦耶多”,意译“世间行”,意为“流行在人们中间的观点”。相传最早由鞞栗诃波帝(B haspa i,生卒年不详)提出,认为世界由地、水、风、火四大物质原素组成。原素本身虽不具有意识,但当它们以特殊方式结合成肉体时则意识随之而生。人死后四种原素分解,各归还自身,即诸根归入虚空,因此没有永恒的、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不承认有超自然的实体或神,认为宇宙万物均“自然而有,非从因生”,“谁铦诸刺?谁画禽兽?谁积山原?谁凿涧谷?谁复雕镂?草木花果,如是一切,皆不由因。于造世间,无自在者。”(《大毗婆娑论》卷一九九)反对轮回业报和祭祀礼仪,否认他世和来世,认为吠陀文献、婆罗门祭司和宗教礼仪都是祭司用以谋生的骗人把戏。坚决反对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在伦理观上执乐观主义和享乐主义,反对苦行和一切虚伪的道德。该派原有《路伽耶陀经》,早已失传,其主要思想散见于其他各派著作中,因此,后人对其认识论的看法不一。一种观点认为该派只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否认推理也是认识的可靠依据,因而将其认识论学说归入怀疑主义或不可知论。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派并不否认推理,他们只是承认属于普遍经验的实际生活中的推理的可靠性,而不承认超越经验的(如灵魂、无神、来世等)推理的可靠性。1—2世纪随佛经传入中国,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有一定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