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至上主义 梁漱溟对儒家人生哲学和道德修养理论的概括。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提出。认为“儒家假如亦有其主义底话,推想应当就是‘理性至上主义’”。在此以前称:孔子讲“仁”、孟子讲“良知”和“良能”,“在今日我们谓之直觉”,是用于寻求人之内在生命和宇宙大生命融为一体的那种精神境界的。认为直觉指“求善的本能”,是“人人都有的”,“人类所有的一切道德,本无不出自此”,其与理智“很有相违的倾向”,“所以孔家很排斥理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科学与人生观”论战后,转而强调“理性实为人类的特性,同时亦是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寄。”(《中国文化要义》)又将人的文化心理分为本能、理智、理性三层,本能仅限于生物学意义,理智为“辨察物理”的“知的一面”,理性即“体察情理”,其要为“无外父慈子孝的伦理和好善改过的人生向上”,是“以无私底感情为中心”。强调“理性”高于理智,极力加以推崇,称理性“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所在”,故“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它”(《中国文化要义》)。主张循理性至上主义,“在自家身上用力,唤起人的自省”,通过对伦理情谊的体认和实践,扩而充之达到人与宇宙万物的浑然同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