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什尔里派 阿拉伯 Ash‘arīyah 伊斯兰教派别之一。因该派奠基人艾什尔里而得名。艾什尔里原系穆尔太齐赖派教义学家祝巴仪(al-Jubbā'i,850—915)的弟子,因安拉前定与自由意志问题与其师主张不一,遂另立新说。最初,其学说受到罕百里派的斥责,后由巴基拉尼(al-Bā illānī,?—1013)予以系统化;11世纪中叶,塞尔柱王朝(1055—1194)宰相尼查姆·穆尔克(Ni ām al-Mulk,1018—1092)一反前朝视该派为“异端”的做法,定该派教义为官方信仰,于巴格达、尼沙甫尔等地建立经学院传授该派教义。后安萨里把神秘主义引入这一信仰。以后该派学说成为伊斯兰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穆斯林神学-哲学体系,穆台凯里姆成为该派的专称。主要代表还有安萨里之师、“两圣地教长”楚瓦伊尼(al-Juwaynī,1028—1085)、巴格达迪(al-Baghdādī,?—1037)、沙哈拉斯塔尼(al-Shahrastānī,1076—1153)、法赫尔丁·拉齐(Fakhr al-Din al-Rāzī,1149—1209或1210)等。该派竭力调和伊斯兰教信条与希腊哲学思想;强调启示高于理性,既用理性论证信仰,又贬低理性作用;反对极端正统派的形式主义与教条主义;着重讨论安拉的本质与属性的关系问题,认为安拉作为宇宙万物之本原,他全知全能,是超验的、永恒的;安拉的属性不同于他的本体,安拉由无中创造世界,世界是非永恒的,不允许在安拉及其创造物(世界)之间作任何比较;自然界中因果之间无必然联系;世界由原子与偶性构成,安拉于每一瞬间随心所欲地创造或消灭原子和偶性;否认事物的规律性,认为规律不过是安拉安排于世界中的“习惯”;运动是物体的原子在一个时间原子中由空间原子的一点到另一点的移动;主张命定论,同时各人又应对自身的行为负道义责任;《古兰经》系安拉永恒的语言,非受造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