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艾思奇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艾思奇 1910—1966 中国哲学家。原名李生萱。云南腾冲人。蒙古族。1927—1928年、1930—1931年两次东渡日本求学,研究西方哲学原著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并参加中共东京支部组织的社会主义学习小组。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弃学回国。1932年在上海参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写成第一篇哲学论文《抽象作用和辩证法》,以艾思奇的笔名发表在《正路》杂志创刊号上。1934年11月至1935年10月在《读书生活》连载《哲学讲话》(即《大众哲学》),破除人们对哲学的神秘感,通俗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促使国民党统治区的不少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至1937年任上海《读书生活》杂志编辑,出版《新哲学论集》、《思想方法论》、《哲学与生活》等著作。1937年10月到延安,历任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化思想研究室主任和《解放日报》副刊部主任、副总编辑等职。曾主持延安新哲学会。响应毛泽东关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号召,注重研究现实和中国的文化遗产,发表《抗战以来几种重要哲学思想评述》等文章,批判陈立夫的“唯生论”、蒋介石的“力行哲学”以及阎锡山的“中”的哲学。在延安整风中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方法论》,撰写《不要误解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及其他》、《怎样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论文。建国后,主要从事党的理论教育工作。曾任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哲学学会副会长。认为“掌握正确的认识方法或思想方法既是学习哲学的中心任务, 因此也可以说, 认识的问题, 就是哲学的中心问题”。系统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原理。1961年11月主编出版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以及一切错误思想进行斗争”,“以它为指导来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该教材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有较大的影响。主要著作编入《艾思奇文集》。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