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耶尔 Alfred Jules Ayer1910—1989 英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之一。1932年牛津大学毕业后到维也纳大学进修,结识维也纳学派成员,并在思想上深受他们的影响。回国后在牛津大学、伦敦大学任教。曾任国际哲学联合会副主席。把一切真正的命题分为两类:逻辑数学命题和关于事实的命题,前者是必然而确定的,仅因为它们是分析命题;后者是或然而不确定的,因为它们是依赖于经验的。我们用以检验事实命题的意义标准只能是可证实性标准,为了避免这一标准太严格的困难,可采用一种变更了的可证实原则,即一个真正的事实命题的特征不是它应当等值于一个或一些经验命题,而只是一些经验命题可能从这个事实命题与任何其他前提的合取中被演绎出来,但不会单独从那些其他前提中演绎出来。后又认为,这些其他前提不能包括既不是分析的、又不是直接可证实的、又不是能作为间接可证实的而被独立证实的命题。以此标准把所有传统哲学(形而上学)的命题都斥之为毫无意义的假命题。40年代后着重于认识论、特别是经验知识基础——归纳法和或然性问题的研究,以及关于人类价值和伦理学的研究,以克服逻辑经验主义哲学观点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担任英国人文学会主席时,愈来愈对实践哲学发生兴趣。在美学方面,深受英国瑞恰兹影响,认为美学和伦理学等价值判断只是一种情感表现,对它们的原因和结果只能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上加以研究。这些价值判断无所谓真假,也没有客观有效性。美学的词语像“美的”、“丑的”,并非对事实的陈述,而只是表现某种感情和引起某种反应而已。美学批评的目的并非给予知识而是交流感情。艾耶尔的观点对分析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直接影响了莫里斯·韦兹等人。主要著作有《语言、真理和逻辑》(1936)、《经验知识的基础》(1940)、《知识问题》(1956)、《人的概念和其他论文》(1963)、《或然性和证据》(1972)、《哲学的中心问题》(1973)、《自由和道德》(1984)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