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中国文艺理论用语。在艺术创作中,指艺术生命的活力或艺术家审美气质。孟子关于“气”的论述,对于历代艺术创造中体现艺术家和文学家的道德精神和品格,具有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气”说是把孟子养气观点运用于文艺创作,用气之清浊说明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气质的关系。曹丕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刘勰则把“气”与“情”联系起来考察。《文心雕龙》认为文以“志气统其关键”,“情与气偕,辞共体并”。中国古代美学还把“气”分为多种类型,指出它与“声”的多层次关系。《礼记·大戴礼》和刘向《说苑·修文》皆有论述。韩愈提出“气”与“言”的关系是“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答李翊书》)。唐李世民《论笔法》,提出“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仆”,表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是与艺术家心灵契合为一的。中国古代美学中,“气”又常与“风”、“神”、“骨”、“力”、“势”等相联系,如刘勰说的“文辞气力,通变则久”。而“气”与“韵”、“气”与“象”相合,则构成了“气韵”、“气象”等美学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