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 theory of dialogue 苏联巴赫金在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语言特点时阐述的理论。巴赫金把对话关系作为研究的对象,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语言的分析摆脱了研究语言的普遍逻辑。认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语言的大类和细类异常纷繁复杂,占优势的是双声语,尤其是形成内心对话关系的折射出来的他人的语言,即暗辩体、带辩论色彩的自白体、隐蔽的对话体。在传统的“独白”型作品中,不同的语言类型无论怎样的被作者所配置,迟早总要汇合成一个语义中心,汇合成一个人的思想,多种语气要聚合于一个声音之中。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多种声音并存,并大放异彩,各自独立,各有自己的语义中心,不构成某种统一的独白语,不受制于某种统一的风格和倾向。作品中大量的独白总是在自我表现中把自己和盘托出,都是主人公以别人对他的感觉和评价为背景的,“我眼中的我”总是以“他人眼中的我”为背景,主人公的语言总是受别人议论他的语言的影响,这种独白也都可以扩展为对话,它们是两种对话融和的产物。同时,主人公的自我意识也完全被对话化了,作品中的人是交谈的主体。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描写主人公与他人的交际的对话的相互作用,来完成以揭示“人类心灵的隐秘”为“最高意义”的现实主义的任务,揭示“人身上的人”,揭示自己和他人。对话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对话本身就是行动。存在就意味着进行对话的交际,对话有不可完成性。这种对话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情节性的对话,它是超情节的、开放的。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为叙事学开辟了新的方向,为小说形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