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
类别 | 心理学 |
释义 |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 《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Disorders,DSM美国精神病学会1952年公布了《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一版(DSM-Ⅰ)。当时受阿道夫·麦尔(Adolf Meyer)的精神生物学学说的影响,认为精神疾病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对各种精神疾病均称为“反应”和“精神分裂症反应”、“神经官能症反应”等;并应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解释神经官能症和人格障碍。尽管DSM-Ⅰ对美国精神病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但未被广泛接受。1968年公布了DSM-Ⅱ,将精神疾病分为十类,取消了病名后的“反应”字样,列入了儿童、青少年类别,鼓励对疾病做多种诊断, 即使两者有因果关系,如酒癖和继发性抑郁。DSM-Ⅱ最主要的价值在于促进了国际间的研究和交流。1980年公布了DSM-Ⅲ,对每种疾病提出了操作性诊断标准,提倡多轴诊断;对病因不明的疾病采用了描述性分类原则。DSM-Ⅲ以全新的面貌出现,被认为是美国精神病学界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引起了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被翻译成许多文字,为多种教科书引用。但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诊断系统上的不稳定性,且在一些实例中存在诊断标准的不完全清晰性。1987年公布了DSM-Ⅲ的修改版本(DSM-Ⅲ-R),在分类学原则、疾病概念、诊断方式上均与DSM-Ⅲ相同,只是对某些细节进行了增补、删减、合并、分离和转换。在此基础上,美国精神病学会于1994年公布了DSM-Ⅳ。在研究方法上,依据对大量文献和数据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审查、分析和实验,注重与ICD-10(国际疾病分类)的相容性,接受许多国际专家和相关组织的评审,增强了其科学性和跨文化的实用性;在障碍概念上,增加了症状临床意义的内容,提高了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阈限, 使281种Axis Ⅰ和AxisⅡ的障碍类别中有130种障碍包括了关注临床意义的症状标准,突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诊断模式;在分类学原则上,进一步突出了现象学的描述性原则,例如不再使用器质性精神障碍病原学诊断这一术语,也使DSM-Ⅳ的诊断方式注重症状描述性特征,这些调整提高了DSM-Ⅳ的障碍诊断系统的覆盖,使原在DSM-Ⅲ-R中不能诊断或只能在“其他障碍”类别中诊断的精神障碍有了明确的诊断;补充了17种“新”的精神障碍,消减或合并了8种精神障碍。另外,DSM-Ⅳ在文化的适应性上作了特别的考虑,提供了系统地评估和判断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来访者的诊断模式。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