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症pruritus cutaneus
一种感觉神经功能异常性皮肤病。临床上表现为阵发性剧烈瘙痒而又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瘙痒一经发作,常导致难以遏制的搔抓,从而可造成各种继发性皮肤损害。可分为泛发于全身的全身瘙痒症和限于局部的限局性瘙痒症,后者又有外阴、肛门、小腿和头皮瘙痒症之分。本病为体内、外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代谢、内分泌紊乱、变态反应、肿瘤、妊娠、气候变化、药物、饮食和衣着等。情绪因素在本病中起重要作用,单独或主要由情绪因素引起的瘙痒称作“心因性瘙痒症”。一般认为,瘙痒的发生与身体中某些化学物质的释放有关,如蛋白酶、组织胺和激肽等。引起这些物质释放和活化的因素除了理化和生物学因素外,还有心理因素。人的各种情绪变化,包括积极的情绪活动在内,都可能有致痒作用,特别是焦虑和被压抑的愤怒情绪。心理动力学者认为,心因性瘙痒者的共同特点是对爱有过分的要求;当这种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易于产生焦虑和愤怒的情绪体验。这种愤怒往往不能公开表露出来,于是便将愤怒和敌意转向自身,从而导致瘙痒。情绪的致痒作用已得到许多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支持。例如,在一个以非皮肤病人为受试者的实验中,实验者只是同他们讨论一些情绪痛苦的事情,就可引起那些感到焦虑的受试者产生瘙痒和搔痒行为。情绪的作用还表现在可加剧皮肤病人已有的瘙痒症状,实验室研究表明,心理应激或精神紧张、焦虑可以成比例地降低受试病人的瘙痒或痒觉阈限,愤怒、内疚和烦恼等情绪也都可加剧病人的瘙痒和搔痒行为、降低对瘙痒的耐受力。此外,情绪的急剧变化还可影响排汗,排汗过多加之发痒,可导致搔抓活动,从而引起继发性皮肤损害。此病的心理治疗重点在于帮助病人合理地安排生活、工作和休息,控制烟酒、浓茶以及辛辣等刺激性饮食,疏导各种致痒性情绪、转移对瘙痒的注意力和增强应付生活挑战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