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分析治疗transactional analysis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精神病科医师伯恩(Berne,E.)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方法。它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但是,伯恩不满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复杂深奥的治疗者的权威和专断的态度而创建了容易理解和简便易行的交流分析。它首先在美国西海岸开展,最后得到人们的广泛承认和推广。伯恩认为,人类的人格由三种自我状态组成,即:P(父辈自我),代表父母的价值观或正统观念(即专断);A(成年自我),代表对环境要求的客观评价,冷静地估计行为的后果;C(儿童自我),代表无理性的恐惧、自卑或欢乐。他认为任何行为都反映出并受制于在人格中占主导地位的自我状态,即由自我状态来决定。人与人的交往就是彼此自我状态的交流作用。交流的本质就是要获得一定的报偿,不论任何形式的交流,每一方都会从中获得某种性质的报偿。习惯性的交流方式称为策略(game),所谓策略是指人在生活中惯用的手法或玩弄的花招, 与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十分相似。这种策略可以使患者避开痛苦和焦虑,调整对己和对人的关系。但使用不当或过度, 则可表现为症状或疾病。策略的形成则源于童年铸就的脚本(lifescript),即童年的经历和体验。治疗者的目的是向患者详细解释相互交流的原理,分析患者的人格结构,查明相互交流中占优势的自我状态, 了解策略和脚本,指出病患的症结所在。交流分析实际上是一种教育过程, 目的是教育患者改变生活态度,放弃以往的无效策略,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发展有建设性的交流模式和成熟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