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culture 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在中国古籍中,文化的涵义是文治与教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科学发明的程度,生产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以及教育、文学、艺术、科学在社会的普及状况,是衡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发展水准的重要标准。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用以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以巨大的影响。它的发展有着历史的继承性,新文化总是吸取和利用旧文化的成果而逐渐形成。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受着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接近原始时代,受的影响也就越大。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具有阶级性。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在精神文化中往往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页)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创造发展起来的,是社会全体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仍在民族形式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十分重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主张加强国内和国际的文化交流,反对用虚无主义或复古主义态度对待历史上的文化,强调对一切传统的、外来的文化要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