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 中国哲学史用语。指学习与思考及其关系。孔子乃学思兼重,并用互济。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又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孟子则偏重于“思”。认为“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告子上》)。北宋程颢亦强调“不深思则不能造于道,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二程遗书》卷二五)。明清之际王夫之较深入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大抵格物之功。心官与耳目均用,学问为主,而思辨辅之,所思所辨者,皆其所学问之事。致知之功,则唯在心官思辨为主,而学问辅之,所学问者,乃以决其思辨之疑。”(《读四书大全说·大学》)感性经验(学)与理性思维活动(思)两者是相互依联而不可分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