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泽 Gilles Deleuze1925—1995 法国哲学家、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毕业于巴黎大学哲学系,后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教授。在哲学上,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并采纳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特哲学。认为哲学的最积极作用在于批判,德国尼采是哲学批判任务的完成者,这表现于他批判了所谓的真正的哲学和真正的道德。认为哲学实质上就是价值论,即重估一切价值,一切有价值的哲学都是创造概念,哲学史就是创造概念的历史。提出差异与重复的理论,认为真正的哲学是差异的出现,差异是空间的外在性和时间的相继性。差异与重复联系在一起,差异在重复中产生,并通过重复表现。重复不是同一物的再现,而是有差异的再生,在差异中不断向上发展。反对奥地利弗洛伊德及马尔库塞等对奥狄浦斯情结的解释,认为无意识中的奥狄浦斯情结就是欲望,人在欲望中生活,人就是一台欲望机器,它由工作器官、无器官的躯体和二者的联系部分主体构成,即主体以躯体为依托通过工作器官而实现其欲望。欲望可能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压制,内部压制来自躯体,外部压制来自社会。这种观点被称为欲望哲学,它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精神分析学的神秘性,把人的本能的欲望冲动与社会生产联系起来。主要著作有《差异与重复》(1968)、《反奥狄浦斯》(与加塔利〔Felix Gattari〕合著,1972)、《福科》(1986)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