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曼 Paul de Man1919—1984 美国批评家、美学家,后结构主义美学和耶鲁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英语系,是美国最早研究并接受德里达后结构主义思想的理论家,被公认为耶鲁批评派的“教父”。受德里达的影响,尝试解构文学文本。认为语言有修辞性、隐喻性与意义的不确定性。理性逻辑和修辞之间的矛盾是一切文学文本所特有的。当批评从阐释转到理论和个人意识方法时,则正体现了批评所特有的东西。认为批评家对于他们批评假设最盲目的时刻,正是他们顿悟性最强的时刻,批评依靠一种极端有意识的“困惑”,它无处不发生作用。论述了隐喻与转喻的语言悬宕,即对有机论的隐喻、个人统一的形象和形式进行解构的方式。指出浪漫主义追求的统一观念秩序所发展的隐喻和象征概念,被解构性阅读破坏了。解构性阅读对形象和象征提出疑问,并在理解过程中用一种无限的思想比喻取代这种象征,破坏了语义作用和语言形式结构的一致性。提出人们的阅读可分为两种:简单阅读和解构性阅读。解构性阅读为了一种纯化的形象逻辑,中止了语言的逻辑说服力;简单阅读则多少有意识地使自己屈从于“规范化”的同情或道德伦理的压迫。认为通过解构主义批评,文学可以弥补哲学的不足。其美学观点冲破了新批评的樊篱,促进了解构主义美学的发展与传播。主要著作有《盲视与洞见》(1971)、《阅读的寓言》(1979)、《被毁坏了形象的雪莱》(1979)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