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功能定位学说 theory of brain-function localization 说明人及动物大脑各部位与其感觉、运动、行为等功能具有对应关系的学说。18世纪末由德国医师加尔(F.J. Gall, 1758—1828)首先提出。他认为人的各种精神特质,都在脑子上占有一定的位置,某一官能的发展必定造成颅骨的某一区域隆起,从颅骨的隆起能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性格。他将人的特殊官能划分为三十多种,并相应地在头盖骨上划分出三十多个区域。后来他的助教斯普尔灿进一步发展了他的学说,把颅骨划分为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区域,每个区域都赋予一种精神特质,形成曾在西方风靡一时的“颅相学”。19世纪后半叶,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研究逐渐形成高潮。经过大量的临床医学实践及科学实验,陆续找到一些局部的定位关系。1861年法国医师布洛卡(P. P. Broca, 1824—1880)发现左半球额叶的额下回后部(44、45区)如受损伤,就会丧失说话能力,证实了运动性言语中枢的存在;1870年德国医师弗利志、希齐士发现刺激大脑皮层表面的某些部位会引起对侧肢体的运动和眼动,证实了运动区的存在;1874年德国神经学家威尔尼克(K . Wernicke, 1848—1905)发现左半球颞叶的颞上回后部(22区)若受损伤,就会发生不能理解他人的言语的“感觉性失语症”,证实了听觉言语中枢的存在。但临床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的一些事实,用定位学说不能完全解释。心理学家莱士利(K . S . Lashley)提出大脑功能均势说(亦称大脑功能反定位说),认为脑的定位与功能无关,而与脑量多少有关。脑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具有整体性。这一学说在强调脑的整体功能时,否定了脑的不同部位在功能上的分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视整体作用的前提下,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证实了大脑皮层运动区某一点和某一肌肉有针对的关系,大脑皮层的各感觉区域和各种感觉器官之间有着十分精密的空间关系。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对脑功能的认识将不断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