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伦栏栅incest barrier
亦称“乱伦屏障”,为弗洛伊德学说术语。指超我对乱伦冲动的压抑。弗氏认为,在青春期生理发育尚未到来之前,儿童对父母的爱的本身隐藏着一种性的欲求,即所谓的恋母、恋父倾向。如果心性发展不够顺利,纵然躲过这一关,则成年后选择其性对象时亦常以童年期间的原欲所爱的对象为对象。但因生理性性成熟的后延(从伊蒂普斯期经潜伏期才到达青春期),儿童有充分的时间(5年左右)足以建立其防止乱伦的屏障以及其他性抑制机制, 由此而得到血亲不可通奸的道德印象,在对对象选择中,便排除其所爱恋的亲人。对这屏障的重视根本上是社会所规范的一种文化要求。社会不愿使家庭关系过分强大, 以致阻碍更高级社会单位的形成,故男女青春期时总是尽力地疏远与父母的关系(如第二反抗期的表现),对寻求其自我独立和自我的完整。“就在这克服和放弃显然是乱伦的幻想时,青春期最重要但也是最痛苦的精神成就也跟着完成。”脱离父母的管制, 该历程对文明的进步十分重要,惟有如此,上下两代间的对立才能出现。但在人类必须经历的每一发展过程里,总有一部分人会停滞不前,脱离不了父母的管制,因而就无法把全部情爱从父母那里撤回来。他们到青春期之后,却仍保留着孩童式的爱,使其父母欣慰。甚至他们在结婚之后不能尽丈夫或妻子的本分,他们是性无能或性冷淡者——乱伦栏栅的作用(因为在他们的原欲中有对亲人的冲动成分,面对着社会伦理道德的超我干预才表现出性无能或性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