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主体性
类别 哲学
释义 主体性     英 subjectivity;德 Subjektivität

人在主体与客体关系中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性质。常与“实体性”相对。核心是人的能动性问题。在哲学、历史科学、美学、文学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17世纪开始,随着主体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客体在认识论上的明确运用,主体性也逐渐被哲学研究所重视。德国康德对此作过重要论述。他认为知性与感性的不同在于感性有接受观念的能力,而知性却是意识的主动性,“意识从其自身产生观念的能力,认识的主动性,就应该叫做知性”(《纯粹理性批判》)。意识自身产生出来一些范畴(共有十二个),人的认识发挥它的主动性,用这些范畴把感性知识结合起来,从而使一切经验对象有可能存在,使一切经验对象的知识有可能产生。康德还提出人是道德意识的主体,应该始终把人当目的,每个人都是主人。因为人是有理性的,人应该说是在地球之上的自然界中的最终目的,一切自然物以人为中心构成一个目的的体系。马克思非常重视主体性,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第一条就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就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因此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而唯心主义却抽象地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主观唯心主义把整个外界都看成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把主体性地位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与真理却相去很远。黑格尔在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中,也抽象地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把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康德对主体性的强调,同样带有唯心主义的倾向。马克思主义既和唯心主义相对立,又和机械唯物主义不同,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即一方面主体的存在和发展要受到客体的制约,另一方面主体又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赋予主体以突出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其中很大一部分经过了人的实践的改造,人的实践结果以物化劳动的形态同它凝结在一起,这和人类产生以前、没有人的实践印记的自然界已经不同,是自然的人化,即马克思称为的“人化自然”。人的全部认识活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人的主体性始终贯穿其中。但是,这种对主体性的强调,是以承认认识来源于客观外界为前提的。因此,不能把主体性与反映论割裂或对立起来。在社会历史领域,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一方面在历史领域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离不开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持历史决定论的立场,但决不是历史宿命论,它从不认为历史上的一切都是命定的。唯物史观肯定历史必然性,但又强调人这个历史主体的创造性作用;而且它不否定历史偶然性,认为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而新康德主义的马堡学派则是离开客观的历史规律谈论主体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认为,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作品的对象,是生活,但来自生活的素材还不是艺术品,这些素材只有经过作家、艺术家的加工、提炼,才能成为艺术品。这种加工、提炼包括对素材的筛选,对情节的设计,对人物的塑造,对语言的选择以及对作品所要实现的审美要求和伦理要求的构思等等,都是一系列主体性的创造活动。但是,如果离开文艺源于生活的前提谈主体的创造性作用,把作家的主观世界即所谓“内宇宙”当作文艺的源泉,则是错误的。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8/7 23: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