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即通 亦称“仁-通”。近代谭嗣同对其“仁学”体系基本思想的表述。将儒家传统的“仁”与西方的“以太”概念相结合,并溶入佛教思想,赋予“仁”以“通”的涵义,称“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仁学》)。提出“仁、不仁之辨,于其通与塞”,认为“通之象为平等”,要求由“平等”达致一,而“一则通”,“通则仁”,强调要以平等作为“仁-通”原则的基本内容;如有不通,则表明是对“仁”的违背,即为社会设置的网罗,必当冲决之,特别是“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冲决天之网罗”等。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君臣”之伦),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又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之媚大盗。”主张彻底贯彻“仁-通”原则,实现“上下通”、“中外通”、“男女内外通”,“总括其义,曰人我通”(同上),以消除“君民相隔”,建立君主立宪;与外国“通学”、“通政”、“通商”、“通教”;实行男女平等,废除封建礼教。反映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要求自由、民主和“人人平等”的思想,为谭嗣同激进的改良主义政治主张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