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称《诗》。汉代以后,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又称《三百篇》。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期的作品,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据《史记》、《毛诗正义·诗谱序》等记载,系孔子删定,近人多疑其说。《风》主要采集于民间。《雅》是“言王政之所由废兴”,多为西周统治阶级用于宴乐,歌颂帝王功绩的作品。《颂》主要用于敬神祀祖,含有赞美帝王业绩的作品。反映了当时民间习俗、社会风貌、政治生活、经济制度及生产等情况。其中有的反映了怀疑天命的思想,提出“天命靡常”(《大雅·大明》),“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小雅·十月之交》)。有的直接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魏风·伐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黄鸟,黄鸟,无集于穀,无啄我粟”(《小雅·黄鸟》)。为研究先秦社会和思想的宝贵材料,亦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诗运用直接叙述、借物托情、触物起情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为战国学者所肯定,亦以此为据提出“赋”、“比”、“兴”的美学范畴。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前三家为今文诗学,西汉时立有博士,魏晋以后逐渐衰亡。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完备。《毛诗》为古文诗学,盛行于东汉以后。魏晋后通行的《诗》即《毛诗》。影响较大的笺注有东汉郑玄《毛诗笺》、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均收入《十三经注疏》),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较为详备。南宋朱熹《诗集传》杂采《毛传》、《郑笺》,间有三家诗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