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格诺派 Huguenots 信奉加尔文主义的新教派别之一。16世纪下半叶产生并流行于法国。“胡格诺”为托尔斯附近国王胡果的城门,因该派常在此集会而得名。该派受路德宗教改革影响,认为《圣经》是“永恒的真理”,是基督教教义、教会组织纪律、教徒的行为品德的依据,并以此来衡量和批评罗马教会。主张预定论,认为谁得救谁受罚是上帝预定的,上帝通过圣灵的启迪作用对预定要得救的人进行个别召唤,以此否定圣职人员的中介作用和烦琐的宗教仪式。主张教会自治,建立地方、省、全国三级宗教会议组成的共和体制的教会。为此受到罗马教会武装镇压。导致了自1572年圣·巴多罗缪节日之夜对新教徒大屠杀开始的、连续八次的法国宗教战争。直到亨利四世(Henri Ⅳ, 1589—1610年在位)继位,于1598年颁布《南特敕令》,实行宽容政策,允许该派信仰自由,宗教战争才平息。1685年南特敕令废除,该派因失去保护而受迫害,大批教徒流亡。由于这些新教徒多为工商界人士,因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又重新组成社团,并于1802年得到国家的正式承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