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前106—前43 古罗马共和国末期政治家、演说家、哲学家。前63年任执政官,前51年任小亚细亚西里西亚总督。内战时期反对恺撒(Gaius Julius Caesar,前100—前44),恺撒去世后热衷于恢复共和政体,发表反安东尼(Marcus Antonius,前82—前30)的演说多篇,成为元老院中有影响的人物。屋大维(Gaius Julius Caesar Octavianus,前63—公元14)、安东尼、李必达(Marcus Aemilius Lepidus,?—前13)后三头政治联盟结成后被杀。年轻时在雅典、罗得岛等地接受哲学教育,成为当时流行的折衷主义或怀疑主义哲学的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哲学思想上缺乏创造性,主要是凭借丰富的资料,通俗流畅的文字,制定一整套哲学术语,向罗马世界介绍希腊哲学。自称在哲学上追随柏拉图的怀疑主义,属于柏拉图新学园学派。在认识方法上,主张只提出正反面的理由,不作最后的裁决;但他不是像中期学园怀疑主义者那样基于科学上的理由,而是看到权威哲学家们彼此见解的冲突;并在一定程度上准备放弃这种怀疑主义,认为彼此矛盾的见解是可以调和的。深信不可能达到完整意义上的知识,较之卡尔尼亚德更强调盖然性。在他最关心的道德伦理、神学、人类学问题上,其主张比较坚定,认为正确的观念是人类天赋的,可以从人的意识中直接引出,并且获得普遍一致同意的;但最后未能摆脱理论上的动摇。在自然哲学上倾向于怀疑主义,对根据自然(本性)来证明神的存在特别感兴趣,反对无神论的原子论学说;深信神的存在和天命,深信灵魂不朽和自由意志;强调出于整个社会的利益,应该保存流行的民间宗教。在伦理学说上,倾向于与斯多亚学派一致,认为美德在于满足幸福,聪明人应该没有激情;反对伊壁鸠鲁的快乐论,认为这是纵欲主义。在政治理论上,认为理想的政治制度应该是由君主、贵族、民主三种因素组成的混合,认为当时的罗马奴隶制共和国是接近这种理想的;只有少数人才能享有政治上的自由,广大民众不宜享有自由。在文艺和现实的关系上,主张模仿说,但把模仿解释为对内在美的模仿,赋予古希腊罗马流行的模仿说以心理的、主观的性质。提出著名的美的定义:“美是物体各部分的适当比例,加上悦目的颜色。”主要著作有《论神性》、《学园问题》、《论义务》、《论目的》、《论国家》、《论法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