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 梵 Praj ā 亦音译为“波若”、“钵罗若”等。意译为“智慧”、“智”、“慧”、“明”等。全称“般若婆罗蜜多”(Praj āpāramitā)或“般若波罗蜜”,意译“智度”、“明度”(无极)等。佛教用语。大乘六度之一。谓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大智度论》卷一百:“般若婆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认为此智慧非世俗人所能有,是成佛所需要的特殊认识。主要特点在用以观察诸法实相。基本理论为“性空幻有”。以为世界一切事物,均为因缘所生,故无固定不变的自性(性空);但空非虚无,自性虽空,仍有虚幻的假象(幻有)。只有“般若”才能把握诸法真如实际。获得“般若”智慧,主要用破除世俗认识的否定方法,例如“无生无灭”、“无住无得”、“无相无碍”等等。同时又认为,“方便”与“性空”,是般若的两个组成部分,只有运用世俗认识的具体手段(方便),才能否定世俗的一切认识,从而把握诸法实相(性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