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结构主义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结构主义 structuralism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之一。20世纪初出现于欧洲,50—60年代盛行,尤在法国为甚。认为各种学科都有共同的不变的结构,它是作为认识主体在无意识的能力中所具有的,并从对社会形态和文化活动进行结构分析而达到认识事物的结构。结构分析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学理论中,也被用于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前驱者是索绪尔。后有前结构主义、发生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之分。前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是莱维-施特劳斯、拉康、福科、阿尔图塞。乔姆斯基以其语言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区分和语言结构是大脑机能所决定的观点而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思想来源之一。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是R.巴特、德里达等。皮亚杰和哥尔德曼的发生学结构主义介于前后结构主义之间。索绪尔提出了语言学的结构主义模式,强调研究语言的同时性结构比研究语言的历时性结构更重要,并区别语言与言语,认为语言是互相差异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是语言的个人声音表达。语言的意义依赖于一个符号与其他符号的关系,而不依赖于语言与外界事物的关系。索绪尔的语言结构观点通过布拉格学派的雅谷布森而为莱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理论所继承发展。莱维-施特劳斯正式提出了结构主义这一名称。他研究了巴西内地印第安人的生活、习惯与文化,用结构主义方法解释亲属制度、图腾制度和神话流传等方面的问题。拉康把结构主义方法用于研究人的无意识活动,认为无意识结构与语言结构相类似,强调无意识就是主体与他者(包括他人与环境)的交往,他在“镜象阶段”的理论中强调人的认识与个性是在社会关系中逐渐形成的。福科把结构主义方法用于研究思想史,提出了“认识型”的理论,认为认识型是一个时期的知识的潜在结构,它是静止的、同时性的、彼此孤立的无意识结构,并认为欧洲近代思想发展经过三个结构: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型,古典时期(17—18世纪)的认识型,19世纪以后的认识型。阿尔图塞把结构主义方法用于研究马克思的著作,认为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有从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到科学理论的“决裂”,并认为马克思主张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结构的因果性,因而用多元决定论代替了一元决定论。前结构主义的共同观点是:通过模式认识事物的内在结构,结构具有整体性、整体各成分相互联系自行调整、同时性研究比历时性研究更重要、应从社会结构来看人的认识等。其不足之处是没有很好说明结构的发生与发展。皮亚杰力图克服这个缺点,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的连续的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强调认识结构的流动发展过程。哥尔德曼以这种思想说明社会发展,认为一个阶级以其“可能的意识”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一种结构影响社会发展。后结构主义注意了结构的变化发展和同时性及历时性研究的关系问题,但走向另一极端,不承认有固定的结构。认为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阅读一本文学作品、评论一本著作、认识社会现象等都是抹去前一个认识结构而代之以另一结构, 如此变化, 以致无穷。结构没有确定性,历史与结构则在结构系统中得到统一。后结构主义把认识看成主观的、 流动的, 也就否定了结构, 这对强调确定认识的西方传统哲学,对结构主义本身,都是一种破坏。现代法国《泰凯尔》杂志周围的哲学家和所谓“新哲学家”,均属后结构主义。在结构主义的发展中,分化和形成了符号学、释义学等新哲学体系。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