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量部 梵 Sautrāntika 亦称“说经部”、“说转部”、“说度部”、“相续部”,简称“经部”。音译“修多兰波提那”、“修丹兰多”、“修妒路句部”等。小乘部派之一,属上座部系统。约于释迦牟尼死后400年从说一切有部中分出。一说该部对说一切有部专宏论书不满,故以经为量(准则)建立自己的学说。另一说认为该部所谓之“经”是“优婆提舍”,即十二品经中的“论议”,该部原以论经为宗,随后乃广泛运用一切经。该派反对说一切有部诸法三世实有的观点,认为色法中唯四大实有,心、心所法中唯心实有,其余诸法皆不实在。诸法现在有体,过去、未来无体。诸蕴可从前世转向后世。人体内有一种无始以来辗转和合从不间断的“细意识”,称“一味蕴”,是人生死轮转的根本。以一味蕴为基础生出“根边蕴”,即通常所说的五蕴,组成现实的“有情”。主张有胜义补特伽罗,是一种“实我”,但非常细微,难以施设。但也有学者认为经量部并不承认有胜义补特伽罗。该派还认为一切法生起后会有熏习,留下功能,此即“界”,色法与心法可互依互熏而各留习气以成界。众生相续存在之时,界必随逐,故称“随界”。它与色法心法原有的本体非一非异,在随众生相续存在的过程中,逐渐变化,展转殊胜,成为后来的因性。“随界说”改造了说一切有部原有的因果理论,而为唯识思想所继承。经量部主张心外有境,认为心映现于境变现为一定的表象。故心法生时必定变带所缘境界的表象,成为心法的相分,此称“带相说”。经部还认为心法具有自性受与境界受双重功能,提出心法可以自证的理论。它的“带相说”、“自证说”亦为瑜伽行派所吸收。后期经量派除宗经外更信奉法称所作的七部量论,成为一种随理的派别。其学说的突出之点是结合量论的自相、共相区别来解释真俗二谛。并主张诸法刹那生灭、七部毗昙非教、极微有方分或无方分,有为法无实质,因果不同时,罗汉无退失、佛有生身有法身等。经量部主要流传于北印度,是7世纪印度主要的佛教派别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