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R佯谬 EPR paradox 亦称“EPR悖论”、“EPR论证”。德国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为论证量子力学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佯谬。EPR是这三位物理学家姓的头一个字母。这一佯谬涉及到对微观物理实在的理解问题。1935年5月由爱因斯坦等人在美国《物理学评论》上发表的《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中提出。该文给出了两个判据:(1)实在性判据:要是一个物理体系不受干扰,我们可以确定地预测一个物理量之值,那么,就存在物理实在的一个要素同这个物理量相对应;(2)物理理论完备性判据:仅当物理实在的每一要素在物理理论中均有一个对应量时,这个理论才是完备的。EPR在推理过程中,还默认了“定域性假设”,即如果在测量的时刻,两个体系不再相互作用,那么不论对第一个体系作怎样的干扰,都不会使第二个体系发生任何实际的变化。文章发表后,在哲学界、物理学界引起巨大反响。玻尔指出,在测量过程中虽然没有对被测体系施加力学干扰,但由于作用量子的不可分性,微观体系和测量仪器构成一个整体;测量安排是确定一个物理量的必要条件,而对体系未来行为所预言的可能类型正是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玻尔抛弃了EPR的逻辑前提,以确认量子现象和整体性特征的方法,使EPR的关联性在量子力学范围内得到合理解释,从而增加了人们对“定域性假设”的怀疑。这意味着把世界看作由空间上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各部分组成的看法不一定普遍成立,支持了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