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标题
类别 哲学
释义 神    

中国美学史范畴。表示艺术作品和艺术审美所要达到的一种极高境界。《庄子·渔父》最早将“神”这个哲学范畴应用于美学中:“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所以贵真也。”该范畴成为人物神采真实性的外在表现的象征。在先秦美学中,“神”有时还兼有人格的神灵和人的精神状态等多重含义,并用以说明艺术的审美效果。《乐记·乐象》:“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两汉美学把这一概念看成是审美的功能和价值的源泉。《淮南子·原道训》认为,人之所以能视丑美,是“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在魏晋南北朝美学中,这一概念已应用于说明高度的审美能力和独创性的审美创造。嵇康《声无哀乐论》:“唯神明者能精之耳。”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论画》),“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宋炳《画山水序》也提出:“以神法道。”认为“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世说新语》以“神俊”、“神姿”、“形神”说明人格美。谢赫评论画家,亦以“极妙参神”、“颇得神气”作为审美标准。刘勰以“神理”为最高的审美规律,提倡“神思”的审美想像论:“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文心雕龙·神思》)。唐代美学强调“神”的内在审美价值,又将“神”与“情”相联系,指出它非有意识行为所能达到,又非绝对的神秘物,是可以认识的。张怀瓘把“神”列为书法的最高品,认为书法应以“风神骨气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法书要录》卷四《张怀瓘议书》)。窦蒙《述书赋语例字格》:“神非意所到,可以识知。”五代荆浩提出:“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开始注意到“神”的无意识特征。黄休复《益州名画录》指出:“神格:大凡画艺,应物象形,其天机迥高,思与神合。”但在具体评价时,仍置“神”这一范畴为最高的地位。郭若虚认为,气韵必在生知,人品既已高,气韵不得不高,“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图画见闻志·叙论》)。沈括提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梦溪笔谈·书画》)。姜夔提出“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续书谱》)。该范畴还被广泛应用于审美客体或审美主体中,如以“神气”、“风神”、“神韵”、“神骨”、“神理”、“神情”等概念,说明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以“入神”、“神奇”、“神妙”等概念,说明艺术家审美创造的能力和程度。并由此而形成“神韵说”。在戏曲方面,王骥德认为:“不知所以然而然,方是神品,方是绝技。”袁中道则以“神”说明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与艺术家的审美意蕴应密切配合,否则,“徒其形似,无关神骨。”王夫之将“神”与“势”相联系,“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刘熙载提出“我神”、“他神”之说,“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艺概·书概》)。对“神”这一范畴的认识,涉及到艺术创作和艺术思维等问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随便看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2-2024 yiyi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7 22: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