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 中国美学史用语。指狂放不羁,不循成法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最早用于评价人物,后用于评价艺术风格。认为狂放的艺术风格是由于艺术家个人遭遇坎坷不平,而影响到艺术创作的结果,因而可以由作品风格之狂反观作者人格之狂。当仅指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时,原用以表述艺术创作突破成法,自由发挥,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个性的独特风格。此种风格在书法、绘画和诗文中都有反映。书法中有狂草,唐代书法家张旭和释怀素是狂草的代表作家,被并称为“颠张醉素”。绘画中有狂怪,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中有六长之说,其中第四条即“狂怪求理”。明中叶以后受王学左派影响,艺术家追求个性解放,在创作和理论中较为普遍地追求狂怪的审美趣味,李贽倡“童心”,谓艺术创作是“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李贽《焚书·杂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