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情感咨询 情感美文 情感百科 情感生活 学习充电 旧版美文
标题 | 法兰克福学派 |
类别 | 哲学 |
释义 | 法兰克福学派 Frankfurt school 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大的流派。以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综合性研究与批判为主要任务。因其成员大多是原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研究人员而得名。创始人为霍克海默尔,主要成员还有波洛克、阿多诺、马尔库塞、弗罗姆、诺伊曼(Franz Neumann, 1900—1954)、洛文塔尔(Leo Löwenthal, 1900— )、本雅明、哈贝马斯、施密特、内格特(Oskar Negt, 1934— )、韦尔默尔(Albrecht Wellmer, 1933— )、奥菲等人。该学派的发展过程可分5个时期:(1)1923—1929年为孕育期。1918—1919年德国革命和1919年匈牙利革命起义失败,马克思主义运动中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和以列宁为代表的社会革命理论分歧深刻,第三国际中西方马克思主义萌生,在此背景下,1923年2月3日,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成立,格律恩堡(Carl Grünberg, 1861—1940)出任所长。他站在讲坛社会主义立场上,主张以从事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史研究为该所的发展方向,把该所办成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联结点。(2)1930—1939年为创立期。1930年霍克海默尔接任所长,吸收哲学家、经济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艺理论家进所。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对象,主要从事社会哲学研究,出版《社会研究杂志》,法兰克福学派就此诞生。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研究所被迫迁往日内瓦、巴黎,并于1934年迁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3)1940—1949年为发展期。40年代初研究所又迁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此时该学派以法西斯主义、大众文化等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写了大量著作,创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哲学理论。(4)1950—1969年为昌盛期。1949年霍克海默尔、阿多诺等回到法兰克福大学,重建社会研究所,出版《法兰克福社会学丛刊》,马尔库塞、弗罗姆等留在美国,创建了发达工业社会理论。60年代起,该派成为西方哲学社会学重要流派之一,并在美国和西欧的知识青年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对1968年的“五月风暴”起了先导作用。(5)70年代起为衰落期。随着老一代成员霍克海默尔、波洛克、阿多诺、马尔库塞、弗罗姆等相继去世,学派内部理论分歧加深,分为左右两派,并导致哈贝马斯、奥菲等人离开社会研究所;学生造反失败,“新左派”运动趋于沉寂,法兰克福学派在整体上已趋瓦解。该学派理论建构的特征有:同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存在主义哲学相关的人本主义,以“左”的姿态批判一切的激进主义,用交叉学科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的综合性,以弗洛伊德主义“补充”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主体”的个体主义以及继承近代欧洲哲学和文学传统的浪漫主义。认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理论已经“过时”,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不再起决定作用,应该用“工具行为”和“社会交往形式”取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科学技术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并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由于工业发达,财富增多,工人和资本家都能享受类同的富裕生活,社会阶级已经同化,敌对者联合起来,阶级斗争学说已不能到处搬用。马克思所讲的无产阶级已不存在,已“溶化”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中,丧失了批判能力和革命性,激进的青年知识分子和被社会遗弃的人成了社会革命的“新主体”。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个全面异化的“病态社会”,用技术、商品和意识形态控制和操纵人,使人只会肯定,不会否定,受物质欲望奴役,缺乏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成为“单面的人”。应通过“心理革命”、“本能革命”,建立无战争、无剥削、无压抑的爱欲得到解放的“人道主义社会”。在哲学上,主张以实践性取代物质性来回答世界统一性的问题,并以人作为最高的存在,将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化。指责反映论是一种“照相理论”,消极反映客观结构,排斥了主体的自主性。认为辩证法只是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不存在离开人类历史实践的自然辩证法,并主张只有否定而无肯定的“否定的辩证法”。认为在历史中主体是决定性因素,历史命令归根到底是由人所给予的,主张一种人类学的历史观和“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该学派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中所提出的“大拒绝”的斗争策略及未来社会的乌托邦,为欧美一些青年所接受,60—70年代在北美和西欧出现的学生造反运动、“反文化”运动、“嬉皮士”运动和“群居公社”等都受到它的影响。该学派在30年代虽以“批判的理论”、“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自居,但自50年代起便愈来愈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70年代以来,该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打出了“重建”的旗号,但他政治上趋于改良主义,理论上试图同语言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相结合。 |
随便看 |
|
依恋情感网情感百科知识大全收录了49620条情感类百科知识词条,覆盖心理学、哲学、美学等领域,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详细解释,是情感生活的有利工具。